找回密码
 注册【推荐qq微信】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33|回复: 0

[哈尔滨名人] 吕厚民是谁?吕厚民是做什么的?

[复制链接]
一鸣 发表于 22.11.27 21:27: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吕厚民(1928年9月--2015年3月),黑龙江省依兰人,曾为中南海摄影师、组长,1949年建国以后从东北电影制片厂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是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摄影师。14年里,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瞬间。
曾任中国摄影协会的副秘书长、常务书记、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是中国的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
2015年3月9日,著名摄影家吕厚民凌晨在京去世,享年88岁。


吕厚民的经历介绍

2015年3月15日,北京殡仪馆中装点肃穆,在无数环绕的花圈当中,一位老者紧闭着双眼,安详地躺在大厅的棺椁之中。在大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三个大字——“吕厚民”,昭示着老者的身份。
从来访悼念的无数摄影师和文艺工作者口中,人们知道,这是名为吕厚民的一位红色摄影师的告别仪式。
仪式缓缓举行,大厅中的老人身着红色唐装,身披党旗,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然而,一个男人的出现,却使得庄严无声的追悼仪式顿时骚动起来。

晚上十点左右,毛主席唯一的嫡孙毛新宇,居然手捧白菊,身着黑色便服来到了追悼会现场!随之同行的,还有毛主席的侄女毛小青。
从毛新宇的口中,人们得知了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位死去的吕厚民,居然是毛主席最为喜爱的专职摄影师!
随着一张张照片被找出,吕厚民的故事也逐渐展现到了人们的面前……

一、最杰出的红色摄影师
穿过胡同小巷,走过马路街道,在北京北三环的中国文联宿舍中,有这么一个老人曾经来过。
封存的照片中,这位名为吕厚民的老人笑容慈祥,满面春风。
曾经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的他在照片中捧着相机,看上去跃跃欲试,十分沉醉于自己的工作。
早在2014年10月15日,这位老人就作为中国摄影界的唯一代表,参与了中央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

在会议上,吕厚民说道:“真实的摄影照片反映真实的历史,也是明天的历史。不忽略转瞬即逝的历史时空,一靠好眼力,二看技术操作能力。好眼力,就是你的认知能力;技术能力就是你对设备的熟练把握技能。技能和认知是统一的。”
是有过怎样的经历,能够让一个摄影师能发出这样的感悟?又是有怎样的资历与技术,能够让一个花甲老人能够成为万众挑一的代表参与中央会议?

一切的答案,都在吕厚民老先生的名片上。
在他看似没有什么新奇的名片上,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也没有过于矫饰自己的文字,有的只是一行力透纸背的小字:“吕厚民同志/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七日。”
毛主席,亲自为他写了名片!
这个惊人的事实使得这位看似寻常的老者瞬间变得伟大了起来,而他“真实的摄影照片反映真实的历史”的座右铭,也同这张名片一起,概括了他的整个人生。

二、最成功的历史照片
吕厚民是在1928年出生的,黑龙江省依兰县紧靠着松花江,吕厚民就背靠着这条母亲河成长起来。
第一次知道“照相”是什么,还是在吕厚民中学时。当时十二三岁的他看着学校的教员经常摆弄一个黑匣子,只要将黑匣子对准人,就能将人“吸”进匣子里,宛如孙悟空的戏法一般。
这神奇的黑匣子成功勾起了吕厚民的兴趣,在他百般央求之下,学校的教员才告诉他:“这叫照相机,是日本产的,金贵着呢,摸都不准摸!”从那时候起,吕厚民便暗下决心,一定要买一台属于自己的“黑匣子”!

在东北解放之后,吕厚民便应聘了当地小学的教员。虽说当时买不起照相机,但是他却终于可以摸一摸学校的照相机了。
没有老师教导,吕厚民完全是自学成才,一点点琢磨出了门路,开始正式摄影。
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到当地招考工作人员,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吕厚民果断报名,参加了考试。
之后的他被录取到了照相科,因为热爱摄影,所以他的摄影技术进步飞快,便被调到了当时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工作。

当时的中南海,迫切需要一个优秀的摄影师来记录新中国成立后收集的珍贵史料,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长变化,吕厚民此时已经算是“小有名气”,于是在1950年1月,中南海发来一封邀请函,吕厚民被正式聘为了中南海的摄影师。
吕厚民永远都忘不了自己到中南海报道的那一天。中央警卫局的副局长汪东兴亲自接见了他,并且告知了他:“你的主要任务就是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拍照!”
幸福来得太突然,吕厚民只知道自己郑重地点了好几下头连连应下,却没想到,自己这一照,就是十二年。

在中南海期间,吕厚民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画面,就像是一页页史书,翻开之后都在诉说着时代的故事。
而在无数的优秀摄影作品中,吕厚民最为喜欢的,还是自己拍摄的那张《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一起》。
照片拍摄于1953年9月12日的中南海怀仁堂,当时在那里正在召开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十四次会议。
照片里,毛主席上身微倾,正满脸笑意地从周总理手中接过一份文件,整个人看上去鲜活亲切,没有了平日里官方大照中的严肃端庄,反而多了一丝生活的气息。

这样的伟人照片,在当时全世界都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人们纷纷惊讶:“伟人竟然也会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照片一经发出,便传遍了全球。
当时的摄影设备,和现在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吕厚民虽然在当时用的是美国生产的最先进的斯比格莱费克斯新闻镜箱,但是灯泡只能用钨丝的。
每次拍照,灯光一闪,钨丝便会熔断,再更换一个灯泡就需要很久。所以,吕厚民的许多作品,都是在他果断的抓拍之下诞生的。
这种“瞬间的艺术”,考验的不仅仅是摄影师的摄影水平,更需要他同时具备政治敏感性和艺术素养,所以,红色摄影师才在当时如此稀缺。

三、最亲密的主席朋友
当时,中南海大多数的摄影师都循规蹈矩,坚持按照组织的规定来,每天兢兢业业,日复一日地反复拍摄毛主席的会议、会见、访问、视察,每张照片都像是克隆,既找不到一点差错,也找不出任何新意,更别提人情味儿了。
吕厚民显然是这群摄影师中的例外,他花费大量时间去冥思苦想:究竟怎样才能在题材上开拓思路,有所变化呢?
看着一叠叠的照片,吕厚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不仅是要记录伟人们的工作,更要记录领袖们的生活!抓取每一个“瞬间”,这才是自己想要完成的摄影。

1961年,正是国际社会帝国主义反华势力猖獗的时期。当时的毛主席每每看到新闻报道,都觉得食不下咽,在庐山出行之后,甚至连续好几天都不肯出门,整日在书房里埋头工作。
在警卫员和吕厚民的劝说下,几天过后,毛主席终于愿意出门,攀登含鄱口散心。当时的毛主席坐在山顶石凳上,表情凝重,低头沉思。
此时含鄱口的天色云蒸霞蔚,紫气升腾。身在身侧的吕厚民当时便觉得,毛主席此刻的心境与自然的风景,竟然完美地形成了统一。

于是,他飞快地取出一只深黄滤色的镜片装在镜头上,毛主席鲜明的轮廓立刻倒影在的镜头里。
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毛主席凝神远方,身后云雾翻滚,气势惊人,而远处天空却是云卷云舒,悠然自在。天地之间,一位历史的伟人,就这样背对着风雨,远看着对岸的美好光景。
这幅“天赐之作”,妙就妙在将当时的时代背景融入作品,虽然只字未提,但却寓意深刻。
在吕厚民看来,是拍摄,让自己能够见到曾经高而不可触及的毛主席平日里亲切可爱的一面,所以更加喜欢给毛主席拍照。

而毛主席,也对这位天才摄影师十分赞赏,两人亲如朋友,甚至会在中南海每星期都举办的歌舞会上两个人一起跳舞。
在毛主席身边,吕厚民先后多次跟随其参与国内外的重要场合,忠诚地记录下无数照片。而这也是毛主席在吕厚民的镜头下都显得如此放松,没有戒备的原因。
毛主席还曾经对着比较矮的吕厚民开玩笑道:“吕厚民,你还不错嘛,短小精悍。”吕厚民也没有生气,两个人对视而笑,默契十足。

在吕厚民卸任中南海职务后,由于工作调度而不得不前往南京后,毛主席视察路过南京,还特地要求要见一面吕厚民。
毛主席离世那天,吕厚民从广播当中才得知了这个噩耗,当时由于中央的安排,他无法亲自赶到北京参与追悼会,也没能看到自己这位亦师亦友的主席最后一眼。
这份遗憾,也是吕厚民日后近乎执着地完善毛主席相关摄影作品的动力。
吕厚民是幸运的,历史的巧合,成就了他与毛主席的这段情谊,而在他怀抱着这份对主席的爱意百年之后,主席的亲人朋友们,也都带着那一份毛家的血脉,来送别他最后一程。
如此情谊,就像是他创作的照片,都是无价之宝,必将永世流传。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哈公网监备2301001704号|手机版|哈尔滨论坛 ( 黑ICP备2022001648号-1 ) 2008-2022十五年老站 关于我们

GMT+8, 24.4.19 21:15 , Processed in 0.04200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