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推荐qq微信】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32|回复: 0

看范堡罗航展直升机评中国直升机工业软肋

[复制链接]
风狂 发表于 08.7.18 21: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r][td=2,1]看范堡罗航展直升机评中国直升机工业软肋[table]
俄罗斯卡莫夫直升机公司展出的KA-2新概念直升机 摄影:杜长军
欧洲NH-0中型通用直升机,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四国联合研制的 摄影:杜长军
丹麦陆军EH101直升机发动机与螺旋桨叶特写 摄影:杜长军
  14日开幕的欧洲第二大航展“英国范堡罗航展”,不仅吸引了众多固定翼飞机参展,作为航空业必不可少的直升机工业也派出了强大阵容。老牌直升机国家俄罗斯、美国、欧洲的欧直公司都将自己的新型直升机通过实机或模型向公众展示。一些北欧国家也将其最新购买的直升机拿到航展上一展风采。从现场展示的样机来看,纯军用机型并不多,多数都是军民通用型,如欧直公司的AW13(北京警方已经购买了一架AW13贵宾运输机,造价为00万至1000万美元最大起飞重量为6吨,最多可乘坐16人)、美国贝尔公司的贝尔407、贝尔20等,纯军用型笔者在现场只看到了一架丹麦陆军最新购买的EH-101 Mk512默林直升机。该机的机鼻向上方翘着,看起来很可爱。俄罗斯这次并没有展出实机,不过倒是展出一片密密麻麻的小模型,远远看去还真是晕晕的。展台上冷冷清清的参观的人不多,看样子俄罗斯的参展商就是打算来英国旅游的。
本次航展中国并没有派出代表团来参展,所以也就无法看到中国直升机的身影(当然即使是参展了,展出的型号也都是外国机型的改进版本。)。联想到这次四川大地震,直升机在抗震救灾中起到巨大作用。但是我们能看到,这次国家投入的直升机,全部是外国货这不得不让人心痛。我国直升机工业发展起步较俄美欧要晚数十年,是从仿制俄制米4直升机开始起步的,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发展过程。直升机工业技术难度不亚于固定翼飞机,104年飞机史上首架固定翼飞机成功飞上蓝天,可是当首架直升机上天已经是13年了,40年的时间直升机才完成首飞可想其难度有多少高。  目前中国可以自行生产的直升机包括直-8、直-、直-11、HC-120等型号直升机,在一定程式度上具备了直升机研制生产的能力,但现有的直升机性能不足型号不全无法涵盖全部专业领域,装备数量也太少,生产速度太慢。解放军陆航部队目前全部装备的直升机有500多架,可其中有近300多架米系列直升机全部为进口,还有一部分美制黑鹰与法制超美洲豹和小羚羊。中国民航方面拥有的直升机也几乎都是外国进口的机型S-2、EC225、米-171。
  四川大地震发生解放军陆航和民航投入第一线参与高海拔地区救灾直升机的都还是进口的外国机种。而国内的直升机产业到目前还无法提供同级别直升机。直-8可以说是国产现在最大的直升机了,但数量太少。通过这次灾难,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继续发展和加强直升机工业的迫切性和实用性。类似于EC225、S-70C黑鹰、米-171、米-26这几款中重型直升机是中国迫切需要的。
  中国直升机工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了数种欧洲直升机生产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制造轻型和中型直升机。但是还存在着,技术储备薄弱、原始创新性技术,产品少、关键技术和能力与先进国家差距很大。如前面所说直升机研制不是简单的仿制就实现直升机产业的。用专家话说:直升机研制是需要经验积累的,为什么人类搞了40年才搞成直升机就是因为研制过程中,需要有太多的技术难点需要大量的试验才能解决。高速旋翼在边沿接近音速或音速的一半时,会产生激波振荡,传至桨毂。旋翼有一个倾斜盘,起前进拉动作用,它是齿轮传动的,高速时也会产生振动。这个振动很难消除。当年西科斯基为了得到适合的数据,从12岁起就开始自已动手试验并Z Z了传动系统,在他制造出第一架VS-300在13年首飞成功时,他为得到合适数据花费的时间超过20年。当然,由于当年西科斯基主要是一个人在搞,没有借鉴经验,没有相关专业人才的协助。可是这个过程对中国现在的直升机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当前遇到的问题时,搞产业不是从源头开始,跟外国合作,人家给什么数据就用什么数据,我们的设计人员也不是从小就喜好这个行业,都是从半路开始研制,这样就造成最基本的东西一知半解,没有深入的了解,跟外国合作肯定不是最原始的机型,都是当时算得上先进的机型起点高,没有系统的了解一项技术时就必然无法积累设计经验和数据,失败了为何失败,成功了为何成功这些都不知道,只能根据一些说明书单纯的设计,去制造。其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各系统是如何协调的?这些都不知道。例如战机的原代码编程,当年引进苏-27时程程序上出现故障,我们的技术人员就很难解决,为什么?因为编程者在编写程序时,会有很多想法,哪块有缺陷需要加个补丁,哪块写上什么代码会隐藏一些东西。这个程序一编写好,别人很难明白,就是要破解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说想做好设计这个活必须要了解其原理,把规律摸透。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单纯的直接C进来就开始研制,有很多地方你不了解也不知道为何这样做,这样很容易走弯路。
  中型重型直升机不盈利也得造
  前一段有专家称中国有能力有财力研制重型直升机,一定要尽快上马。国家要是有了决心就好办,对这个产业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人力来从基础搞起,千万不要再搞半吊子工程,跟国外合作固然会节省时间,节省成本,但基础研究不能停,只有能够完全自己研制自己制造这才是最重要的。黑鹰事件的教训已经给我们沉重的打击,这样的老路不能再继续走下去。重型直升机可能国内需求不会很多,无法实现盈利,但这是战略项目跟大运是一回事就是赔钱也要搞。经费不应该成为重型直升机项目上马的限制因素。
  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民用直升机最大的潜在市场,已经有很多财力雄厚的公司和个人开始购买直升机了。军方的需求更是迫切的,在中国国力强盛,人才济济的今天如果我们再把有限的经费大量用于对外购买,那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杜长军)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哈公网监备2301001704号|手机版|哈尔滨论坛 ( 黑ICP备2022001648号-1 ) 2008-2022十五年老站 关于我们

GMT+8, 24.6.17 13:11 , Processed in 0.04426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