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 发表于 09.5.11 21:28:35

犹太人建造了中国最早的电影院

尽管哈尔滨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是,哈尔滨的电影院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是老建筑,是清一色的洋建筑,而这些早期的电影院老建筑,几乎全部出自犹太建筑设计师之手。一句话,犹太人是哈尔滨基本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我曾经说过,哈尔滨这座城市是由当地人、外国人和众多的犹太人共同建造起来的。
或许是鉴于“电影院”的特殊功能之故,在某些老建筑横遭噩运的今天,它们仍然“活着”,这就不能不说这是个文化上的“奇迹”了。

    有学人闪烁其词或者底气不足地说,建于108年的哈尔滨敖连特电影院是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这幢由沙俄的远东总督阿列克耶夫和阿贝里阔夫联手建造于108年的二层电影院,在建筑设计当中犹太人却是主要的参与者。敖连特电影院的造型有一种法国式的风度,特别是平顶式的穹隆顶是这种“法式味道”的主要“宣扬者”。而且,女儿墙上面的栏杆也是中国建筑上不常见的西式装饰,都挺好看的,甚至还有一点儿梦幻感。敖连特电影院的内部布局有点像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外人凭此可以想象出这家电影院昔日的金碧辉煌。不过,现在它已经落伍了。

    然而“结论的正确性”常常是受时间制约的,所谓的正确也是阶段性的正确。时代与阅读走到了今天,我们发现,在这之前还有一家电影院,它位于当年老哈尔滨的中国大街和商市街的街角处,叫“捷克斯坦电影院”。犹太人也是主要的参与者。这家电影院建于106年,比敖连特电影院还要早两年。因此,捷克斯坦电影院应该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然而,大手大脚的、“慷慨”的、似乎有一点点缺心眼儿的哈尔滨人早就将它扒了(刚说完电影院是老建筑中的幸运儿,反面的例子就跳出来了)。假设这家捷克斯坦电影院像其他哈尔滨老电影院一样还健在的话,可以说,它将是哈尔滨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一道最亮丽的文化景观。浪漫地设想一下,或者可以在这家电影院里面放映最早的关于哈尔滨历史的纪录片、故事片,可以连续不断地放、循环地放,让外地游客,让来自世界上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国家的观光客,包括当地居民,了解哈尔滨那个年代的自然与生存形态,那该是何等别致的文化享受啊。不仅如此,相关的部门,旅游、旅馆、餐饮、交通、商家、税务等等,都可以因此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借此还可以提高哈尔滨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从而扩大交往、交流,促进哈尔滨方方面面的高速发展。但是,它已经消失了。因为它的消失,也使得哈尔滨稀里糊涂地丧失了拥有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的地位和资格。

    “结论的正确性常常是受时间制约的,所谓的正确也是阶段性的正确”。不知为什么,粗心的哈尔滨人还忘了一个比捷克斯坦电影院还早的另一家电影院——伊留继昂电影院。犹太人同样是该建筑的主要参与者。

    伊留继昂电影院建于105年12月25日,是由俄籍建筑设计师、犹太人潘.瓦.科勃采夫创建的。它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一家无声电影院。如果伊留继昂电影院与捷克斯坦电影院像两个文化巨人在哈尔滨比肩而立,聪明的上海人就不会“理直气壮”地说,上海的虹口电影院是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了。当然,上海人是诚实的人,但是,有时候他们也会闭上眼睛说一些瞎话。

    不过,现在又有一条新的信息出现了,即当年**军队的一位叫考布切夫的犹太人,就是曾经偶然地拍摄了朝鲜义士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现场的那个人,于102年,在哈尔滨创办了一家比上两家电影院还早的电影院。至于这家电影院的具体位置、名称、是什么样子、上映过什么片子、有哪些逸闻等等,则仍一无所知。假若这一“信息”得到证实,那么,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应出现在102年。

    除此之外,在洋味十足的哈尔滨,还有犹太人创办于113年的马迭尔电影院。这家电影院位于当时的中国大街与蒙古街的街角处(在靠近七道街的南面)。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和一个相当潇洒的、让我佩服得不行的朋友E先生,多次到这家电影院去看电影(那个时代在哈尔滨上映的苏联电影比较多,像《苦难的11》、《列宁在118》、《漫长的路》和《海底擒谍》等等)。我的这位朋友“认识”这家电影院的那个细高挑的检票员。到了这家电影院,我的这位朋友照例不失身份地给这位检票员递上一支高级香烟,并站在电影院门口同他聊几句天气、紧俏商品、市井新闻之类。这位检票员心里什么都明白,但感觉不错,挺甜蜜的,何况电影院里还有一半以上的空座呢。聊完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去了。反正我是挺不好意思的,但又克制不了对电影的酷爱。因为电影可以让没有身份、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普通人过上一小段虚幻的美妙生活。

    令人费解的是,这家附之于马迭尔宾馆的电影院被改造后,变成宾馆的餐厅了。我想,可能是决策者认为餐厅比精神食粮更重要吧。要知道,过去大家都曾是挨过饿、并且都是从未下过馆子的人,一方面,他们对饥饿有着刻骨的记忆,另一方面,又对下馆子充满了无比的向往。是啊,有时候,某位个人的决策常常是其个人际遇的一种不自觉的腾挪啊。

    在哈尔滨的老沙曼街上,即现在的霞曼街上还有一家由犹太建筑师参与设计的“大西洋电影院”,这家多少有一点意大利建筑风格的老电影院也不见了(这一会儿就“不见”三家了)。这家电影院是126年创办的。但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这家电影院的老板范思伯,据说他是一个著名的双重间谍。

    还有一家美国电影院,后来改名为大光明电影院,这家电影院创建于12年。当年的这家美国电影院是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电影院,置身于这个“制造”虚幻的殿堂里,会有一种前卫的享受,同样显示了犹太建筑工人的聪明才智。解放后,彩绸飞舞,锣鼓齐鸣,又将大光明电影院改为东北电影院。于此,我不禁感到一丝困惑,为什么绝大多数的人在时光飞逝、时代变迁之中,不与时代同步改变自己的名字呢?

    由犹太人参与建造的电影院还有很多,像亚细亚电影院,当年它被称为吉干特电影院,还有地处景阳街上的Z Y大戏院,后来易名为平安电影院,再后来改叫水都电影院(因为哈尔滨发过两次大洪水,此院亦在泽国之中。应当说这是一个充满着悲观主义的、浪漫的名字)。据说这里曾经一度是张学良将军的“少帅公馆”。156年又将水都电影院改名为新闻电影院。少年时代,我曾在那家电影院看过外国影片《三百年前》和《怒火》,相当激动人心,竟离谱地让我这个少年有点向往中世纪,向往十字军了。

    在敖连特电影院斜对面的亚细亚电影院(现在仍叫亚细亚电影院),它外观的样子有点像希腊的“神庙”。不过,在107年的时候,这家电影院并不叫亚细亚电影院,而是叫乌克兰俱乐部,即乌克兰侨民狂欢的地方。在125年曾经叫过巨人(吉干特)电影院。这家电影院也是哈尔滨比较早的电影院之一了。

遗憾的是,关于哈尔滨这几家电影院的历史,特别是关于犹太建筑设计师、建筑技师的事却极少被人们提及。为什么呢?说不清楚。





风狂 发表于 09.5.11 22:36:01

原来如此!

青竹 发表于 09.5.12 16:56:13

有很多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犹太人建造了中国最早的电影院